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安的荔枝》里兵符为什么是“鱼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20:21:00    

最近,电影《长安的荔枝》正在热映,之前热播的同名电视剧里,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高州刺史骗取右相的“鱼符”,阴谋叛乱。那么,历史上唐朝的兵符为什么不是以往通常所用的“虎符”,而变成了“鱼符”呢?

“兵符”是古代传达君主特殊命令或者调集军队的专用凭证。其材质多用铜、金、玉,也有以木、石制作而成的,原本为虎形,因此称“虎符”。兵符(虎符)特意制作为两半,为了防伪,设计制作时就专门在两个半块上分别做了相互契合的凹道和暗扣,其中右半块由君主亲自留存,左半块由统兵将领保管。当君主需要调动军队时,就派使者将自己留存的那半块交给统兵将领,当场将两个半块合符,严丝合缝地成为一套完整的兵符,称“符合”,待勘验无误后,方可发兵。

兵符(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先秦、秦、汉时代。后来,还出现了虎符的衍生品——节、牌、印信,所以有“符节”(虎节)之称,以及以节符为凭证来管辖部属、指挥军队称“节制”。

历史上关于兵符的记载很多,但最为精彩的当数“信陵君窃符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公元前257年(秦昭王五十年),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公子平原君以姐夫的身份向魏国公子信陵君求救。魏王先派晋鄙率兵救赵,后又迫于秦军强大,命令魏军在途中停止前进,观望待命。关键时刻,门客侯嬴给信陵君献计:我听说能调动晋鄙军队的兵符经常在魏王的卧室内,魏王后妃中如姬最受宠幸,她能随意出入魏王卧室,有能力把兵符偷出来。于是,信陵君就唆使如姬从魏王卧室内窃取虎符,并以此命令仍在观望中的魏军驰援邯郸,后大破秦军,挽救了赵国。

古代使用虎符有严格的规定,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支军队。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虎符均为铜质或铜鎏金、错金,骑缝多刻铭文,以右为尊(君主留存的半块)。

唐朝为什么不再使用“虎符”?这是因为,唐朝开国,唐高祖李渊登基,追封祖父李虎为太祖。为避“虎”讳,因此,将虎符更改。

那么,唐朝为什么又要采用鱼形?隋唐时代,佛教盛行中国,源于古印度神话的传统纹饰——摩羯纹也特别流行。最初,摩羯纹被视为河水之精和海兽,作为智慧的象征。它经历了形象嬗变,发展出兽鱼形、龙鱼形和展翼形等类型。其中,龙鱼形摩羯纹最为流行。

从中国本土文化来看,鱼本来就是吉祥的象征。特别在科举制度开始的隋唐,人们认为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上流社会,于是便出现了“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龙首鱼身”图形,被美术家称为“鱼龙变纹”。可见,唐代以鱼为重要器物的图腾。

鱼符的调兵功能和虎符大致相同。它是将鱼符一分为二,一半由皇帝留存,另一半在将军的手中。皇帝想要调动该军队时,就会派人拿着皇帝的那半鱼符前去,并与将军手中的那半合符,两半鱼符勘合,即可把军队调走并执行军事作战任务。只是,唐代的鱼符两半上分别铭刻“合”“同”二字,这就是“合同”的由来。

鱼符除了兵符的调兵功能之外,还发展为一种特殊身份标志。从武则天开始,赏赐三品以上官员紫色官袍服,同时佩戴内盛金制鲤鱼形符(曾一度改为龟形),悬挂于腰部右侧的袋子,史称“赐紫金鱼袋”;五品以上衣绯色官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衣绿官袍,无鱼袋。

与虎符变鱼符同样原因避讳改名的还有不少。如唐朝人将本来叫“虎子”的夜壶改称为“马子”,后世称马桶;将军事要地“虎牢关”更名为“武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