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杭州日报】
在杭二中滨江校区的校园里,一对“复制粘贴”的脸,出现在记者面前。兄弟俩长得很像,再加上当天相同的着装,外人很难分得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这对双胞胎,今年的高考分数也如复制粘贴般——哥哥考了683分,通过攀登计划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弟弟考了684分,通过“三位一体”被上海交通大学工科试验班(信息类)录取。

哥哥吴语(左)和弟弟方言(右)
通常家里能培养出一个学霸,已经很不容易,这户家庭却是“学霸×2”,不得不让人羡慕家长培养出了一双好儿子。


小初高12年 同校却从未同班
相互陪伴学习中成就“双学霸”
这对双胞胎的名字也挺有意思,兄弟俩分别跟了父母的姓。哥哥叫吴语,弟弟叫方言,寓意语即是言,同时江南地区的方言即吴语,也是妙不可言!
虽然名字上很好区分,但由于是同卵双胞胎,两兄弟长得太过相像,从小到大就遇到过不少“乌龙”。比如吴语的高中班主任张宝接手这个班时,有一次在走廊上遇到方言,见到小伙子看到老师都不打招呼,觉得挺纳闷。回到办公室说起这事时,同事告诉他:“你可能遇到的是吴语的弟弟方言,是隔壁班的。”

极度相似的两兄弟
虽说是双胞胎,两兄弟在学军小学、文澜中学、杭二中同读一所学校,但从来没有在一个班上过。“读小学时是爸妈专门跟学校要求,让咱俩不要同班。”吴语笑着说,他们担心咱俩在一起就会经常讲话、相互影响学习,分开反而能接触不同的同学,交际圈子会更广。此外,面对不同的老师,两兄弟也可以接触不同的教育理念。
殊不知,这样的安排,恰恰给两兄弟铺设了很好的成长路径。由于不同班,小学回家后,一天不打照面的两兄弟会有很多趣事分享,做作业遇到难题,也会相互辅导。“我们兄弟俩感情很好,做很多事情都会有商有量。相比于其他独生子女,我们从小不缺陪伴。甚至在很多兴趣培养上,两个人也可以互相切磋。”方言举了个例子,小时候父母送他们去学围棋,当别的同学回家只能照着棋谱练习时,他们两兄弟就可以在家里对弈,一些逻辑思维也是在那时候播下的种子。

两兄弟在围棋对弈
一起参加物理竞赛 低谷期相互鼓励
人生首次各奔东西 携手攀登“新高峰”
两兄弟一路走来,成绩都很不错。在学军小学求智校区也是各自班级的佼佼者,初中进入文澜中学后,都长期占据年级前20,并分别以589分和587分的中考成绩(满分600分)考入杭二中滨江校区。
刚进二中,他们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物理竞赛。“这个阶段我们的交流更深入了。”方言说,一般竞赛生会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但所做题目难度会大大增加,遇到困惑,两兄弟就经常在一起商量解题思路。

学习上两兄弟也会互帮互助
不过学习的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高三对于两兄弟来说,就面临一道坎——坚持了两年竞赛,成败在此一举。吴语在物理竞赛进了省队,并最终拿到了全国物理竞赛银牌。虽然未达预期,但在参加后面的清华攀登计划中成功入围,这让他获得了低至特控线录取的政策优惠。
方言的升学之路却多了一些坎坷,由于物理竞赛只拿到浙江省一等奖,只能在高考首考前约100天,重新回归准备高考。
“这个结果对我们两兄弟来说是喜忧参半的,特别是方言,准备了两年多的竞赛,前面落下了不少文化课,重新捡起来,压力不小。我只能鼓励他,为高考再搏一次。”吴语说。

高中毕业了,两人共同踏上毕业旅行
好在最后高考的结果算皆大欢喜。大考落幕,两兄弟将第一次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分开,一个前往北京,一个则奔赴上海。谈起未来的大学生活,他俩也充满着憧憬:“在不同的城市,可以接触不同的人和事,都是很好的历练。虽然分隔两地,但我们还是会关心对方,携手朝着更高远的目标攀登。”
记者 王厚明 实习生 王泽扬 万晟 视频剪辑 石擎擎
编辑 邓力 审核 蒋波 陈洁
记者 王厚明 实习生 王泽扬 万晟 视频剪辑 石擎擎
编辑 邓力 审核 蒋波 陈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