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记者从银川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联席会议上了解到,该市出台80条实招硬招破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难题。到2035年,该市将培养出2名“大国工匠”、100名“塞上工匠”、200名“凤城工匠”,形成各级工匠不断涌现,广大职工积极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良好局面。
会议审议通过多项文件,包括《银川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凤城工匠培育工程实施办法(试行)》等,全面部署全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产改80条”的出台,对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加强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金蓝领”示范性培育计划,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级技工学校升格技师学院,形成以市场化培训为主导、行业企业自主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体系;为1600名产业工人开展技能等级培训,分级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组织不少于3万名产业工人参加各类综合素质培训。
在构建多方联动技能培养体系方面,用好校招企用模式,引育急需紧缺人才1000 名以上;推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直补企业、直补个人”和“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模式;鼓励企业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鼓励企业广泛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培育壮大产业工人队伍;推进企业与各类院校、科研院所、各级工会合作,联合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工匠学院。
在打通职业发展天花板方面,健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岗培训体系、以赛代训体系、培养评价体系;鼓励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率先健全“新八级工”技能岗位等级设置,支持、引导企业职工突破工作年限、等级、资历等限制直接参加高级工技能等级认定;支持大中型企业及技工院校面向职工和在校生开展自主评价工作,支持职业院校采取直接考察的方式引进高级技师及以上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实施凤城工匠培育工程,每年培育“凤城工匠”20名;鼓励引导工人提升职业技术技能水平,积极推进网上工匠学院建设,满足产业工人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新职业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在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方面,探索建立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推进学历教育学习成果、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通过学分银行转换互认;开展民营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自主评审试点,探索向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密集的民营企业下放初、中级职称评审权限;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技能评价。
此外,通过开展职工“五小”创新大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授权、命名市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活动为产业工人搭建创新创造平台,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
“‘产改80条’的出台,意味着银川市产改工作迈入‘精细化时代’。”银川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产改进入攻坚期,难题多藏在“细枝末节”里,要将问题拆解到最小单元,密切协作,打破壁垒,集中资源确保工作无缝衔接、闭环管理,齐心协力推动全市产改工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团结动员产业工人再立新功。(宁夏日报记者 陈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