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深扎的根,何来绽放的花?4月23日,记者走进方城县清河镇至信家庭农场,与深耕无刺蔷薇砧木培育的“土专家”赵磊面对面交流,聆听他热爱家乡、痴迷月季产业发展的奋斗故事。
独辟蹊径踏上“新赛道”

赵磊修剪嫁接的月季
在培育基地,初见赵磊,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村汉子,衣衫上遍布着泥土的痕迹,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在交谈中,虽然他话不多,但提起无刺蔷薇砧木的培育,今年42岁的他却是滔滔不绝。
“我培育蔷薇砧木已有10年了。”赵磊告诉记者,2015年,他在朋友的介绍下,接触到了月季产业,被“花中皇后”深深吸引。在了解到蔷薇砧木因亲和力强、嫁接后存活率高、适宜大部分月季品种嫁接,且市场存在一定空白,他当年就成立了方城至信家庭农场,承包40余亩土地,立志要在蔷薇砧木这一“新赛道”上做出成绩。
勤奋好学培育新品种
在交谈中,赵磊多次提到从事蔷薇砧木的研究,要耐得住寂寞,观察其在成长过程中的持续表现,同时要推陈出新,探索培育新品种。
在从事蔷薇砧木研究过程中,2016年对于赵磊来说,绝对是难以忘怀的一年。当时蔷薇砧木在主流市场上一般仅选用60厘米高的茎秆进行月季嫁接,赵磊选择了1.2米茎秆高度的蔷薇砧木进行实验,“那时候,吃住都在地头,就为了能够早日研究成功。”赵磊告诉记者。
正是这份坚持,他终于收获了成功。2019年,河北从事树状月季研究的种植户在看到赵磊的研究成果后,感慨地说:“我们那边还正在进行研究,没想到你们已经有了成果。”
“这么多年的种植经验,全部在我脑子里。”赵磊告诉记者,从事月季产业以后,他不断摸索研究,在与同行相互交流经验的同时,与南阳师院、市林科院的林业专家建立联系,不断请教前沿技术,并将这些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
目前,共有6个蔷薇砧木品种正在进行选育,他与南召县一名种植户联合培育的1个蔷薇砧木新品种也进入最后的观察期,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进行良种申报,获得良种认证。
成功谱写“花式”答卷
在蔷薇砧木的研究中,赵磊不断挖掘蔷薇砧木衍生的附加价值。“目前,枝条、根都能产生附加价值。”赵磊告诉记者。2019年,他在与外地客户的交流中,得知蔷薇枝条挂果后在鲜切花市场深受喜爱,当年就推出了蔷薇鲜切花产品“山归来”。去年,仅出售“山归来”这一蔷薇砧木衍生的副产品,赵磊就获得了十多万元的经济收益。
在深挖蔷薇价值的同时,赵磊不断改进研究的培育管理模式,已能实现蔷薇与花生、西瓜等快速生长的经济作物进行套种,提高土地收益。
“美丽事业”造福乡亲
现在,赵磊的月季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40余亩增加至300余亩,带动周边50余名村民的增收致富。“干得好的话,一名村民每年可增收七八千元。”赵磊说道。
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赵磊不忘提升家乡的环境,“我想把我们村的行道树全部换成树状月季。”赵磊说,将普通的村庄改变为“月季村”,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为村里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对于未来发展,赵磊很有信心。他说,南阳是月季之乡,月季产业是一项“美丽事业”,他要扎根家乡继续耕耘,加强与南阳师院、市林科院等林业专家的合作交流,选育出更适宜月季整体生长的品种,为南阳月季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媒体记者 周 梦 李金玺)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