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新闻网】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 官方发布平台
小区陷入“停电危机” 法官释法破解难题
记者 樊朋展 刘凯华 张蕊彤
一起看似普通的电费纠纷,却因小产权房的特殊性、物业公司的失误及潜在的群体性事件风险而剑拔弩张,40余户居民可能被置于有电不能用的境地。永济市人民法院主审法官姬媛媛及该院司法释明中心法官刘艳峰,巧用司法释明机制,历经数月沟通与协调,最终不仅厘清了法律责任,更化解了尖锐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停电危机”。
引发用电危机
这起纠纷还要追溯到2020年。永济市某小产权小区因手续不全,无法单独接入水电,其负责人遂与相邻的某汇物业公司达成口头协议,责成经手人程某收取小区40余户居民的电费,先后以0.65元/度、0.58元/度按月向该物业公司缴纳电费。就这样过去了4年,直至2024年,某汇物业进行账目清算时,一个令人费解的“财务黑洞”浮出水面:按照约定,程某向某汇物业缴纳电费,而某汇物业向电业部门的实际购电成本仅为0.47元/度,扣除合理损耗后,理论上应有盈余。然而,账目显示却是亏损。
调查发现,小区业主并未少缴电费,问题出在某汇物业员工自身——其在抄表计算时,误将本应乘以30的数字仅乘以了10,导致4年的电费累计少收9万余元。那么这9万余元究竟流向了何处?是开发商截留,还是程某挪用?某汇物业遂找到程某索要,但程某表示对此事毫不知情,并将责任推给已故的开发商负责人,坚称自己按约定足额缴纳。双方协商无果,某汇物业一怒之下将程某及开发商告上法庭,并在诉讼期间采取了过激手段——断电,导致40余户居民无法正常生活。
姬媛媛敏锐地意识到,此案绝非简单的“欠债还钱”。某汇物业自身存在重大抄表失误,双方无正规书面合同,且根据法律规定,物业公司亦不得随意加价收费。案件牵涉开发商负责人(已故)、程某、物业公司及40余户无辜业主等多方利益,处理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跳出“就案办案”

“如果法院判决不支持我们的诉求,我就把电表拆了,让他们用不上小区的电!”在调解室内,某汇物业负责人拍桌怒吼。面对当事人激烈的情绪,姬媛媛深知,判决或许能解决纠纷本身,但“案结事不了”,物业公司还存在随时“拆表断电”的可能。她果断向永济市人民法院司法释明中心提出申请,邀请经验丰富的专职释明人员刘艳峰法官共同参与,尝试通过判前答疑,寻求当事人的理解与认可。
一场为期4个月的“马拉松式”释明与协调就此展开。姬媛媛与刘艳峰牵头,联合社区、司法等多部门力量组成释明小组,先后组织了10余次沟通调解。
“法院的判决不是‘偏向’谁,而是在依法厘清责任。”在一次释明会上,刘艳峰摊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及相关法规,逐条为当事人解读,“少收的电费,确实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协商追补,但收费标准必须符合规定,这是保障业主权益的底线。至于动辄以切断电路相威胁,看似‘解气’,实则严重侵犯了居民的基本生活权利,情节严重的,物业公司和相关责任人是要承担法律后果的!”
释明人员一方面向某汇物业阐明其自身抄表失误的责任,以及违规收费、违法断电行为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向程某指出,将责任完全推给已故开发商负责人并不能免除其自身应尽的义务,积极承认问题、参与协商,才是恢复供电、平息业主怨气的正确途径。释明过程中,释明人员始终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从企业信誉、个人声誉、社会影响,以及最根本的法律后果等多个维度,为当事人剖析利弊。
化解“停电风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次次推心置腹的对话,当事人逐渐理解了法律的边界、自身的权责及冲动行事的风险。最终,在释明小组的见证下,双方当事人就后续用电事宜达成了和解协议:小产权小区业主仍按国家规定电费标准缴纳电费,并支付某汇物业合理的服务费及分摊公共用电费用,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电费由业主直接交至某汇物业,避免中间环节可能产生的截留或误解;对于争议焦点——9万余元的电费缺口,根据查明事实最终认定其中6万余元为合理费用,判决由已故开发商负责人的继承人和程某按责承担。
某汇物业拿到判决书后明确表示不上诉,不再通过断电方式追讨差额部分费用,将以合法方式维权。这一处理方案,既考虑了物业公司的实际损失(部分追补),也明确了各方责任,更重要的是,彻底化解了物业公司与程某之间的对立情绪,消除了断电的隐患,40余户居民的用电权益得到了保障。
“每一次司法释明,都是一次沟通与责任的厘清。我们希望当事人能在合法、合理、合情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同时也让居民感受到生活的安全感。”姬媛媛的话语朴实而有力。刘艳峰则补充道:“司法释明不仅化解了矛盾,更让当事人明白,冲动与违法手段只会带来更大风险。理解规则、尊重程序,才能真正守住自己的权益。”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