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事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培育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改革价值。然而,当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着诸多现实难题。
冷热问题:重形式轻内涵,重投入轻实效。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仍未真正“破题”,呈现冷热不均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学校在政策改革层面“雷声大”、实践层面“雨点小”,如何将短暂的“热闹”转化为长效的一体化育人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另一方面,高校与中小学校在师资力量、教研资源、课程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尤其在思政专项经费投入上,高校明显高于基础教育学段。在地区层面,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省内联合”“区域联合”的方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尚未形成合力,东部与中西部也在资源投入上存在显著不均,区域发展梯度差较大,思政教育资源共享率不高。
虚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冲突。当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虚实矛盾的双重困境。在物理空间维度,现实的教育空间与虚拟的“非教育”空间的割裂造成了教学空间的“脱域”、限定场域的“硬融入”教育与思政课入脑入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相悖。在社会空间维度,当教学实践延伸至社会场域时,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往往被异化为边缘的“他者”身份,导致受教育者对行动内化的拒斥。同时,当前中小学思政课仍以课堂教授为主,高校虽然设置了实践学分,但也时常陷入“打卡式”“任务式”的实践旋涡,难以激发教师设计实践育人课程的积极性。
快慢问题:推进速度与衔接质量失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速度与质量不匹配的问题逐渐凸显。一是教材改革“快而不畅”。在教材修订方面,目前各地区各学段仍“各自为战”,缺乏精准的学段衔接。因此,在教材改革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改革速度和频率,更要关注教材知识目标设定的层次性与梯度性,构建螺旋式上升的教材逻辑体系,实现纵向差异化贯通,提升各学段衔接质量。同时,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共同体建构面临着“三位一体”协同断裂的困境。校内外思政教育资源交互性差,学校场域资源投入力度相对较大,社会场域呈现出实践层面的响应与转化迟滞,家庭场域几乎沦为空场,折射出全链条育人机制的结构性失衡。
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于“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衔接”,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问题就意味着牵好了一体化建设的“牛鼻子”。那么,该如何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这就涉及课程教材衔接、教学师资衔接、教育主体衔接等路径的畅通。
课程教材衔接:既“锚定核心”又“分层适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为课程教材的衔接提供了根本遵循。教材编写须避免高学段知识点“炒剩饭”“炒现饭”现象,真正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编写教材,通过对一体化教材的统一供给和精准滴灌真正体现“螺旋式上升”。当前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主要以生活场景为核心设计单元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课程教材体系的核心内容,可通过推行一体化“核心课标”+“弹性标准”双机制,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核心课标”和“弹性标准”,填补衔接盲区。例如,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成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生动体现教材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在地方性特色补充教材衔接方面,目前已开发了部分特色课程,如北京怀柔“红色+科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陕西“文化自信”系列衔接课程等,此外还有部分跨学段的教学课程资源,如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开发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实践”课程等。然而可以看到,地方性课程尚未形成成熟的教材体系,以碎片化的课程资源为主,亟须建构系统化的地方课程资源体系。
教学师资衔接:既“左顾右盼”又“独辟蹊径”。打通师资衔接通道须从教学模式、备课方式、科研形式等方面着手。一方面由高校牵头建立一体化教研衔接工作坊,通过课程体系衔接围绕核心课程建设个论课,通过同备一节课的“同课异构”打造一体化主题金课,围绕多个议题打造全学段一体化系列金课,出版一体化教学指南,定期组织大中小学联合备课,设计议题式衔接教学设计课程。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设计要严格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阶段注重讲故事讲道理、创设情感启蒙式课程,中学阶段注重讲道理讲哲理、创设认知型课程,大学阶段注重讲学理讲思想、打造研究型课程。具体而言,以“爱国主义”知识点为例,小学可推行“烦恼盲盒”情感启蒙,收集如“为什么要升国旗”“红领巾的由来”等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中学推行“认知困惑”逻辑建构,围绕中学生的认知困惑设计议题;大学推行“青年问政”理论创新,锻炼学生理论思辨能力。此外,在师资衔接和人才培养方面,可通过统筹安排不同学段教师定期互派听课、评课、兼课、短期访学、“串校串班”,全方位推动跨学段师资的衔接。
教育主体衔接:既“横向联动”又“纵向贯通”。各学段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通过项目制推进。横向上,一方面通过建立一体化联盟平台等区域协同网络,在中东西部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区域设立“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试验区”,建立国家级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一体化特色课程,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馆校合作、院校合作等跨界合作融通搭建实践转化平台,建立思政课研修基地、实训基地、实践基地,实现馆校协同、校企联动和城乡互通。纵向上,建立跨学段课程贯通中心,明确各学段教育主体权责分担机制,各区域遴选各学段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学进行试点,开发学段衔接课程。同时,在评价机制衔接上,各主体也需要进行“多元协同”“动态调试”,通过“生涯式”考评方式追踪学生思政素养培养,建立阶梯式“成长档案”,通过技术赋能动态数据监测,反馈并生成思政教育质量指数,适时调整学生思政素养培养模式,生成个性化培养方案,形成可推广的思政课一体化评价范式。
(作者曹宁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作者申倩系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讲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14版
作者:曹 宁 申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