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至7日,由中共安康市委网信办联合华商报安康记者站、二三里安康运营中心共同发起的“高质量发展 E起看安康”华商全媒体调研行活动走进汉滨区。记者们深入乡村一线与产业园区,实地探访当地在数字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领域的生动实践。
数字赋能 织密乡村“治理网”
在汉滨区五里镇张营村,选调生周洋向调研团展示了该村数字治理的创新实践。“过去汛期查水位,村干部得顶着狂风暴雨往河边跑,不仅效率低,还存在安全风险。现在我们在河道部署了智能水位传感器,通过不可见光直射水底,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就能精准测算水位。”周洋介绍道,村里提前设置了安全水位阈值,汛期来临时,系统会实时传输水位数据,一旦接近预警值便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在后台即可掌握动态,“这不仅省去了冒雨巡查的辛苦,更让预警响应速度和精准度大幅提升,为村民筑起了一道‘智慧防汛墙’。”

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延伸到张营村治理的多个角落:村子最高处安装的火灾巡航摄像头,能在5公里范围内精准捕捉微小火苗,将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垃圾集中放置点的智能摄像头,不仅会在村民进入投放区域时自动播放垃圾分类提示,还能监测垃圾堆积情况,一旦接近“冒顶”便及时提醒清运,保障村容整洁;针对独居老人、困境群众等重点人群,家中安装的摄像头会监测家门开关状态,若48小时未开启,系统便会触发提醒,村干部将第一时间上门探访,用科技传递关怀。
“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启动以来,我镇始终将数字化治理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在张营村、刘营村开展试点,已取得显著成效。”汉滨区五里镇副镇长(人选)赵洁表示,试点工作围绕三大方向推进:一是强化村镇安全防控,通过车辆抓拍摄像头等硬件设备,构建全天候安全守护网;二是推进智慧防灾减灾,依托智能监测设备实现火情、汛情实时监控,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三是探索智慧农业发展,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微量元素含量等数据,为精准滴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助力农业提质增效。“下一步,五里镇将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让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乡村治理各环节,不断提升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千万工程”绘就宜居新画卷
行走在汉滨新城办程东村的道路上,脚下是平整干净的柏油路,路边不见一丝杂物,绿植修剪得错落有致,间或有几朵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间,透着清爽利落的气息。目光所及,一处处农家乐沿街排布,统一风格既保留了乡村特有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简约雅致,木质窗棂上挂着的红灯笼随风轻摇,与门前精心打理的小花园相映成趣,处处透露着宜居宜游的闲适与精致。

这般赏心悦目的景象,正是“千万工程”实施带来的喜人变化。曾经,村里的道路坑洼不平,杂物随意堆放,房屋样式杂乱无章。自“千万工程”推进以来,村里不仅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硬化了道路、完善了排污系统,更在保留乡村肌理的基础上,统一规划民居风貌,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家乐产业。
“目前,村里已有农家乐44家,完成改造37户。改造之后,人流量大幅增长,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每天人流量能达到七八千,平均每家农家乐接待五六桌客人。收入增加了,还解决了7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程东村党支部书记李锦斌说。
如今的程东村,既留住了乡愁,又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点。
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与程东村相隔不远的县河镇牛岭社区,如今已是备受追捧的网红打卡地。这里不仅是著名的牛蹄岭战役遗址,更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近年来,为进一步深挖红色文化内涵,以红色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牛岭社区积极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红色道路”——通过打造“红色+党建”的引领模式、“红色+阵地”的教育平台、“红色+课堂”的理论阵地、“红色+活动”的实践载体、“红色+研学”的体验项目,以及“红色+融合”的发展路径,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既擦亮了红色名片,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们全面打捞牛蹄岭战役的红色革命印记,通过加强战壕遗址群保护、修建红色文化长廊,建成了牛蹄岭战役陈列馆、社区村史馆、红色电子阅读吧、红色教育多功能厅等场馆,着力打造红色学习点。”牛岭社区党支部书记成英地介绍,“同时推动红色教育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个体拓展到家庭、从书本走向实践,让红色精神浸润成长。我们举办红歌大赛、讲述红色故事、展示红色魅力,既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缅怀,也传递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美好憧憬,一系列活动持续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

牛岭社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自2022年被中组部确定为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以来,便围绕红色文化挖掘、战役遗址保护、资源推介利用等重点,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今,社区以牛蹄岭战役陈列馆和纪念碑为核心,串联战壕遗址、进攻路线、兴贤文化园、红色教育多功能厅、产业服务中心等教学点位,构建起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教育基地平台,形成主题鲜明、层次递进、立体多元的红色教育矩阵,让“红色牛蹄岭”成为市区知名的红色学习教育路线。
“2025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进运营公司,进一步提升资产利用效率,以红色旅游为基础不断融合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基础设施提升、红色资源推介、旅游业态丰富等方面,把牛岭社区打造成为红色村庄的新标杆。”县河镇宣传统战委员王金平说。
园区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走进五里工业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产业景象:一排排标准化厂房整齐林立,道路宽敞整洁,货运车辆往来有序,处处透着高效运转的活力。
深入园区腹地,极盛潮玩厂区内更是一片忙碌景象。车间里,工人们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生产中:流水线上,一个个潮玩模型的雏形经过打磨、上色、组装,逐渐显露出灵动的造型;质检台前,质检员手持放大镜仔细检查每一处细节,确保产品毫厘无差;打包区的工人则动作麻利地将包装完好的潮玩装箱、贴标,准备发往全国各地。机器的嗡鸣与工人的操作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产乐章,既展现着企业的蓬勃生机,也彰显着这片工业园区强劲的发展动能。

据极盛潮玩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龙武介绍,自2019年入驻安康以来,企业已在此深耕六年,期间累计为当地解决了2000余人的就业问题,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今年5月,新厂区正式投产运营,目前员工规模已接近300人。值得一提的是,新厂区的普通员工大多是周边居民,这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也让企业更好地融入了本地社区。如今,新厂区主要聚焦于潮玩盲盒的生产,凭借对市场潮流的精准把握,正逐步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五里工业集中区按照“分片布局规划、园镇一体打造、三区错位发展”的总体思路,布局了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纺织服装、毛绒文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生物医药“一区七园”,重点打造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纺织服装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在城东新区规划了数字经济、生态康养、智能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园”,实现了由单一工业到融合产业、由初期分散到高度集群的跨越发展。园区先后荣获省级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园区、省纺织服装特色出口基地和毛绒玩具文创产业特色园区、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区,园区稳居全省117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综合排名前列。

从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智慧实践,到“千万工程”绘就的美丽乡村新图景,从红色文化激活的振兴动能,再到产业园区涌动的发展活力,汉滨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路径。此次“高质量发展 E起看安康”全媒体调研行,不仅见证了汉滨区在城乡融合、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坚实步伐,更感受到这片土地上创新求变的蓬勃朝气。未来,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推进,汉滨区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书写更多精彩篇章,让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群众,让乡村振兴的画卷愈发绚烂。
华商报记者 陈永辉 编辑 吴宁 通讯员 郭斌 王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