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上》作者徐则臣读者见面会在惠民书市举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23:17:00    

“受益匪浅”“不虚此行”“非常有收获”……5月3日,奔流不息的运河——《北上》作者徐则臣读者见面会在河北省第十一届惠民阅读周暨2025惠民书市主会场(保定市博物馆)举行。近两个小时的分享中,徐则臣从运河情结到历史钩沉,从角色刻画到影视改编,与现场读者展开深度分享。不少读者慕名而来,签售环节排起长队,纷纷表示参加本次活动收获很大。

通过一条河部分地想象出一个广大的世界

“我生在水乡,长在水边,后来又在京杭大运河边上生活多年。那些被大河水汽笼罩的岁月,成了我写作最重要的资源。”徐则臣从对运河的深厚情结开始了本场分享。他说,小时候用河流来给自己定位,后来运河是他创作的常客,偶尔笔墨生涩了,他就在想象中迅速回到河边,然后一切水到渠成。

对徐则臣来说,河流也是想象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往河里面扔一把草、树叶,你看着它漂,想象一天以后、一个月以后、一年以后它会漂到哪儿。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一直在往前走的,带着你向一个更广大的世界去。”徐则臣表示,创作以运河为背景的《北上》,就像是通过一条河部分地想象出一个广大的世界。

双线叙事勾勒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的百年故事

《北上》以历史与当下双线并行,勾勒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的百年故事。历史线始于1900年,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小波罗)沿运河北上寻找弟弟的遭遇,串联起清末中国的社会图景;现实线则定位于2012年与2014年,聚焦历史人物的后人在运河文化背景下的生活轨迹。

徐则臣特意选择1901年(漕运终结)与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时间锚点,让历史转折与当代价值在运河上交织。谈及主角“小波罗”的设定,他表示:“我特别想引入一个外来的目光,看一看20世纪初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

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都是小说的“继续生长”

当主持人将话题转向热播剧《北上》,徐则臣坦言虽未参与改编,却乐见不同艺术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就像树木生长出新枝,影视、话剧、音乐剧的改编都是小说的‘继续生长’。每一种改编都是植根于小说,同时又溢出了小说,都给小说插上了翅膀,让它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让它可阐释的空间变得更大。”

这种包容的态度在读者中引发共鸣。79岁的王秀英老人感慨:“徐则臣老师说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给小说插上了翅膀,也为运河文化的传播插上了翅膀。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我今后做人做事想问题,影响也非常大。”

带着两个女儿前来的贾女士则被作家的文化情怀打动,她说,徐则臣老师的分享旁征博引,介绍了很多关于运河的知识,让她收获特别大,不虚此行。更重要的是,徐则臣老师特别想把这些分享给大家的情怀,让她很感动,感受到运河文化的生生不息。

■文并摄/河北青年报记者张翠平

■编辑/杨旭妍

■校对/韩妮 赵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