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徽州的一位地方官,为何会在千里之外的贵州,拥有几十万的粉丝?一个千户大村的三国演义,三条街的演艺比拼,是谁拔得头筹?是什么让一位本想闯荡世界的年轻人魂牵梦绕,最终留在故乡?今天,我们走进安顺吉昌屯和九溪村,一起登屯军山,淌九溪水。

这座山当地人叫它屯军山,多年来,这里荒草丛生,荆棘覆盖。以前山下有胆大的村民来到这里,发现了不少锈迹斑斑的冷兵器的碎片。据说,这里是当年明代驻军驻扎的一个堡垒。虽然地势非常陡峭,但是军事防御的格局非常清晰,而且规模不小。神奇的是,这里还有一座庙。山下有个村子,名字叫吉昌屯,据说是明代军事移民所建的村子。

吉昌屯是一个典型的从屯军据点转变而来的村落,最初建村有七大姓,全村按照一字长蛇阵营建,街街相连,巷巷互通。这里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抬汪公仪式。

吉昌村寨老胡维猛说:“我们吉昌屯的祖先,是明朝时在这里驻守的屯军,曾经据说他们来的时候,就把汪公老祖也一起背来了。汪公殿是和寨子一起修的,全村人不分姓氏,都敬仰爱戴汪公。每年我们都要通过十八会议事,组织全村人一起举办抬汪公盛会,在我们吉昌,这是比过年还要隆重的节日。”

汪公是隋末唐初的徽州地方首领,他勤政爱民,中正仁义,曾受封唐朝越国公。在他身后,历代朝廷对他多次追封礼敬,徽州地区的民众也对他感念推崇,奉若神明。

与吉昌屯毗邻的九溪村,也是一个由屯军创建的村落。九溪村屯堡文化风貌保存十分完好,最初九溪村共有十大姓,他们建立了大堡,后来其他姓氏不断迁来,建立了小堡和后街。清朝道光年间,九溪村人口达到鼎盛,现在九溪的人口数近万,被称为屯堡第一村。

吉昌屯的大山有防御守卫的功能,九溪河的水,有灌溉耕种的作用。据说九溪河,就是九条溪水汇聚的地方,物产丰富,也衍生了很多的美食文化。

“我家世世代代都是在九溪生活,做糖已经五代人了。听老人家讲,是祖先从江南带来的麦芽糖制作工艺。过去没有这么多零食,小孩子都爱吃这个麦芽糖。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我要准备把它传承下去。”九溪村麦芽糖制作者黎香香说。

这个纯手工麦芽糖,每年腊月二十三那一天,每家每户都要买去祭灶神,所以它也叫祭灶糖。

屯堡地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打斗为主,带有说唱的地方戏。它是英勇尚武的屯军后裔在保家卫国的岁月中,创造出来的戏剧艺术。每个屯堡村寨至少有一堂地戏。

“我爷爷顾之炎是地戏国家级传承人。小时候我和爷爷生活在一起,他很早就教会我跳地戏。那时候爷爷就对我说,地戏是我们的传家宝,以后一定会大放光彩。现在到处都在邀请我们去演出,我相信爷爷在天之灵,一定会给我们点赞。”安顺地戏非遗传承人顾家顺说。

如果说只演武戏,不演文戏的地戏,是屯堡人护家卫国的情怀寄托,那么慎终追远的放河灯习俗,则是屯堡人怀念故土,热爱家园的情感表达。

“我们九溪村的河灯习俗,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老人们和村委决定,在2002年把它打造成九溪河灯节,吸引了很多外地来客。每一年我们都会用心去做河灯,这是每个人的荣誉和生活的一种乐趣。”九溪村河灯制作者冯志荣说。

九溪人以河灯代表渡船,照亮祖先返回故乡的路,载着他们魂归故里。吉昌人的抬汪公巡游盛典,寄托了对英雄祖先的追怀,镌刻着恋乡爱国的情感。在摇曳的河灯光芒里,在庄严的祭祀仪式中,屯堡人重温祖先千里迁徙,屯田戍边的历史。移民变为主人翁,他乡建设成故乡,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开枝散叶,照临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