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古语,对于一个大国来说,粮食充足至关重要。从商周到现代,中国人对粮食的敬重、对土地的敬畏,深深刻在骨子里。“五谷”究竟是什么?中国人最初的当家粮食是什么?粮食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未来我们的“饭碗”又会有哪些让人欣喜的变化?
7月5日,首都科学讲堂邀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史军,带领观众一起探讨粮食史话。

“谁能告诉我什么粮食是五谷?”讲座伊始,史军向台下的观众提出问题,听到正确答案后,史军补充说,五谷通常指中国古代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黍、稷、麦、菽,它们分别对应现代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豆类,五谷是古代农业社会的核心食物来源,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基础。

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耕文明,吃饱饭一直是国人的朴素愿望。为了能吃饱饭,中国人努力奋斗了数千年,自远古时期就开始了农业生产,对粮食作物进行驯化,发展农耕技术。
全球已发现的38万多种植物里,能当粮食的只有150种左右。“植物要变成庄稼得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产量大和容易收获。试想一下,如果水稻、小麦的种子像蒲公英那样,大风一吹就飞走了,农民辛苦一年就白忙了,所以庄稼的种子必须老老实实地挂在秆上等收割,这也是野生植物成为农作物的重要因素。野生植物要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才有机会被人类祖先选中。”史军强调。
讲座中,史军以朝代更迭为脉络,生动梳理了稻、黍、稷、麦、菽等粮食作物在中华文明中演进的千年历程。

“现代科技守护中国人的饭碗。”史军介绍说,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五谷粮食,需要先进的农业科技,需要新时代的农业生产。在这点上,中国科研工作者没有让大家失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微型马铃薯种薯技术、“小偃麦”远缘杂交技术,国家种质资源库的不断升级,让我们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稳,在国际舞台上底气十足。

讲座最后,史军强调,要了解粮食和蔬菜,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延续,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使命。
讲座互动环节中,“除了小麦、玉米、大米,还有什么作物是主粮?”“怎么解决土壤肥沃程度的问题?”“历史上有哪些粮食危机?”史军为观众一一耐心解答了相关问题。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承办。2025年,首都科学讲堂继续高举首都科学文化旗帜,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联动各方力量,结合前沿热点科技、重点展览展项,走进远郊区及大中小学校,走进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文化新格局,打造首都科普亮眼“名片”,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