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意建交55周年、中欧建交50周年,当地时间5月17日上午11点,在利玛窦故乡——意大利的马切拉塔市,一组以利玛窦、徐光启二人为原型的雕塑作品“利徐谈道”在利玛窦广场正式揭幕,以此纪念两位跨越东西方文明的先驱——徐光启与利玛窦。

这组雕塑由中国上海雕塑家杨冬白创作,以畅想利玛窦和徐光启漫步在玛切拉塔街头的场景,来表现两位学者的友情与面貌,在制作风格上,杨冬白运用动与静的对比,刻画了利玛窦身穿中国儒服热情介绍、徐光启饶有兴致观赏并亲切搭肩的画面,展现二人亦师亦友的情谊与精神风貌,生动展现了这一历史题材。

1582年,利玛窦踏上中国的土地。1600年,他与徐光启在南京相遇。利玛窦精通数学、天文学与汉语。两人一见如故,开启了一段传奇佳话,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运动。1607年,他们共同完成了《几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译。这不仅是数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利玛窦在日记中感慨:“徐公不仅理解深刻,更能以中文精准表达,实为罕见之才。”1610年,利玛窦去世,徐光启亲自撰写墓志铭,称他“道义相孚,虽跨山海如亲面”。他们将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也将儒家的“四书五经”翻译成拉丁文。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运动,影响了中国和欧洲的文化进程,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思想启蒙,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人的启蒙运动,都受到了两人开启的翻译运动的影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的李天纲,长期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教学与研究,是《徐光启全集》的主编,在揭幕仪式现场,李天纲表示,“利玛窦、徐光启就是十七世纪的一对双子星座,复旦大学还建立了以利玛窦、徐光启名字命名的研究所“利徐学社”,这次雕塑的落成将让“利徐谈道”的故事被更多中西方的人们知晓,永远谈论。”

揭幕仪式现场,中意嘉宾高度赞赏两国文化交流互鉴成果,表示利玛窦广场揭牌活动和有关雕塑落成得到了中意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是新时代双方加强合作及深化友谊的生动写照。
编辑: 章海燕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