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佛山一中助力!高明区纪念中学:今年计划招生830人|校长访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22:14:00    

4月27日,佛山市高明区纪念中学副校长区惠娟在参加由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的“2025佛山升学季——系列校长访谈”时透露,作为佛山一中教育集团成员校,该校今年计划招生830人,较去年增加50人,并推出“基础+拓展+特色”三级课程体系,以“不内卷、不大水漫灌”理念支持学生多元发展。

高明区纪念中学副校长区惠娟(右)参加“校长访谈”。

今年扩招50人,计划开设17个班

高明区纪念中学是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寄宿制学校,占地138亩,是全区校园面积最大的公办高中,有标准足球场、室内羽毛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20多个运动场室。

区惠娟表示,学校今年计划招生830人,比去年增加50人,高一开设17个班。其中,面向全市招收普通生80人、美术类体艺特长生3人;面向高明区招生305人、名额分配(指标生)415人、美术类体艺特长生24人、自主招收书法类体艺特长生3人。

区惠娟建议,有较强意愿报读该校的考生,如文化类普通生可以既填报第一批的普通生、同时也填报第二批第二层次及第三层次的第一志愿,增加录取机会。

佛山一中助力,培养适应未来的优秀学子

高明区纪念中学去年加盟佛山一中教育集团,成为高明区高中学段中唯一的该教育集团成员校,为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高明区纪念中学借鉴佛山一中的行政管理、教学评估、学生管理体系等,对学校教学管理进行了优化升级。同时,两校在硬件设施与信息化资源方面互联互通,高明区纪念中学可以共享佛山一中的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弥补自身硬件不足;软件方面,也会通过参与佛山一中的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跨校联合备课等,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佛山一中最新发布的“三层五院”课程体系等,也将与高明区纪念中学实现共享,助力学校培养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的优秀学子。

同时,科技创新教育也是高明区纪念中学的一张闪亮名片,学校连续多年在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多次获得广东省组织工作特别贡献奖。2024年,高明区纪念中学通过评选,成为广东省首批科学教育示范校。校内组建的腾创科技社作为广东省优秀学生社团,也助力学生成长为未来社会的创新者和引领者。

构建“先学双导”高效课堂,不内卷也不“大水漫灌”

目前,高明区纪念中学已经建立起“基础+拓展+特色”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其中,基础课程是指开足开齐国家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是指,通过身心两健、智能进阶、社会实践课程,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和迁移运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色课程包括致美德育课程、科创育人课程、三谭红色文化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特长发展的平台。

同时,学校从去年开始着力打造特色班——鸣谦班,希望通过创新课程、优化课堂、配强师资、家校携手四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将学生培养为既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自信与志向,又有明智、踏实谦谦君子之风的优秀学子。

开展双高育人特色课程,传承“三谭”红色文化。

除此之外,学校还致力于为有特长和需求的学生开辟多元升学路径,如有美术、书法、音乐、体育以及小语种等爱好的学生,经过老师评估后,学校会为学生提供相应资源,并创设培养平台,支持学生通过多元途径升读目标院校。

学校艺术特色班。

而在课程改革方面,作为广东省课改深化行动实验校和佛山市课改样本校,高明区纪念中学通过构建“先学双导”教学模式,打造简约高效课堂,“每个学科老师,在每节课开始之前都会制作‘先学单’、预设教学任务派发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查找问题,到正式上课的时候就以先学成果为资源、以问题为靶点‘以学定教’,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区惠娟表示。

历经三年探索实践,学校已建成覆盖全学科的“先学单”资源库,形成“先学诊断—精准施教—素养提升”的教学闭环,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教学转型。

“我们支持个性化发展,希望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身发展的路径。”区惠娟表示,学校将继续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为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平台,让学生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关链接

欢迎广大考生家长参加佛山优质高中阶段学校大型见面会!

活动时间

5月10日

南海场

时间:8:30-12:00

地点:佛山千灯湖酒店

全市综合场

时间:13:30-17:30

地点:佛山市顺德区东平保利酒店(东平地铁站A出口)

5月10日,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教育项目部将在佛山市千灯湖酒店和佛山新城东平保利洲际酒店举办“2025升学季——佛山优质高中阶段学校大型见面会”。

↑↑↑

招生老师为您提供

见面会最新信息

以及校长访谈精彩直播回放

学校招考政策分析

专业升学咨询回复

升学疑难在线解答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梁韵诗,张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