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抗战时期臧克家姚雪垠的阜阳之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09:49:00    

在颍州区鼓楼街道前进社区,2013年1月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颍州古城墙,巍然矗立在河滨路北侧。


臧克家(资料图)

  “四面水把城垣困在垓心,坐在城头上探腿洗脚,屋脊像鱼群掠船而过……”1939年8月,现代诗人臧克家写下《过阜阳》一诗,描述了当时阜城遭遇洪灾,他坐在颍州古城墙上的场景。

  当年,他与著名作家姚雪垠结伴到阜阳宣传抗战。他们领导的战时文化工作团,提出用笔宣传动员人民群众拥护抗战、支援抗战,每到一处都受到阜阳群众的热烈欢迎。两人在阜阳的三天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文化界、知识界的抗战热情,推动了社会各界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

  1938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文艺界人士在武汉汉口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提出了“文章下乡”和“文章入伍”的口号。

  口号提出后,文艺界人士积极响应,在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7月,臧克家和姚雪垠从湖北出发,前往阜阳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到达阜阳后,他们住在原阜阳迎祥观内,和国民党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政治工作总队第一中队(简称“政一队”)、抗战艺术社等抗日宣传组织的人员住在一起。

  “当时,24岁的臧克家以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身份,与姚雪垠一起以阜阳城区为中心,在界首、蒙城、涡阳等地采访,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今年90岁的阜阳广播电视大学退休教授谷兴云说。

臧克家当年的题字(资料图)

  当时,淮上新报社负责人曾在鼓楼南大街的洞天春酒楼备便餐,招待臧克家、姚雪垠,并在1939年8月23日出版的《淮上新报》上刊登了《臧克家、姚雪垠抵阜》的消息。

  《淮上新报》1938年冬创刊,是一份进步报纸,曾大力宣传阜阳群众抗战,1940年更名为《淮上日报》。臧克家在阜阳宣传抗战期间创作的《我们相会在阜阳》,就发表在《淮上日报》和《前哨报》上。

  “臧克家和姚雪垠来到阜阳开展抗战宣传活动,受到阜阳各界的热烈欢迎。”谷兴云说,初到阜阳,臧克家、姚雪垠便参加了各界人士召开的欢迎会。身着戎装的臧克家在会上分析了抗战形势,向与会者表明“最后胜利必定属于我们”的信心和决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阜阳第二天,臧克家和姚雪垠参加了宣传界、文艺界召开的茶话会。他们与到会者交流进行抗战宣传的做法和经验,最后还合唱抗战歌曲。在阜期间,他们在采访、写作、宣传之余,还参加了文艺座谈会。臧克家阐述了抗战时期文艺创作及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使命等。

  在阜阳的三天时间,臧克家、姚雪垠除了参加会议,还接待了一批文学青年,参谒刘公祠,探访欧苏遗迹,深入群众了解阜阳历史和抗战形势。

  臧克家在《过阜阳》中刻画“阜阳灾难图”的同时,还深情描绘阜阳人民的抗战图景:“旧的死去新的诞生,林立的学校招来万千青年,文化同繁星一样的灿烂……”


《淮上新报》报道臧克家、姚雪垠来阜阳的新闻稿(资料图)

  当时,阜阳抗战中学正在对青年学子进行抗战教育。共产党领导的“政一队”、抗战艺术社、抗日动员委员会、青年抗敌协会等进步、爱国组织,以及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进步报刊,正利用文学和艺术等形式,广泛地开展抗战宣传和动员。臧克家对阜阳人民战胜灾荒、同仇敌忾、全力抗战的大好形势进行热情讴歌,创作了《我与九一八》《淮上吟》《界首集》《笔部队》《答客问》等著名诗篇,发表在《淮流》《抗战艺术》《大别山日报》上。

  “臧克家、姚雪垠在阜阳的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文化界、知识界的抗战热情,推动了社会各界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阜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罗会芳说。

  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臧克家和姚雪垠离开阜阳。但这段在阜阳的经历使臧克家久久不能忘怀。1990年阜阳地区开展党史资料征集活动时,时任全国政协常委、《诗刊》编委会顾问的臧克家,在讲述当年在阜阳的工作情况后,欣然题词“吟诗淮水上阜阳记行踪”,表达了对抗战活动的怀念和对阜阳人民的深厚感情。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和鞭挞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又出版反映人民疾苦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

  新中国成立后,臧克家先后担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是中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诗歌奠基人。

  姚雪垠简介

  姚雪垠(1910—1999),出生于河南邓县,8岁前不识字,后到信阳一家教会中学读书。1929年就读于河南大学,开始写作。1937年后辗转于鄂、皖、蜀等地,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和写作。抗战后期任东北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曾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949年后从上海到郑州、迁武汉,从事专业创作。后调北京工作,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曾荣获茅盾文学奖。另有小说《差半车麦秸》、《牛全德和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新苗》《重逢》和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等。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李万军 明智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