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新华(黑龙江大学)
《局外人》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个叫莫尔索的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并且在母亲葬礼后的第二天,和女友玛丽寻欢作乐,在一次海边度假旅游中,杀死了一名阿拉伯人,最后被判处死刑的故事。
读第一遍时,我感到不悦,用第三人视角看主人公,他冷漠无情——母亲的葬礼、被他杀的人、自己的死刑,他都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读第二遍时,我试着代入主人公视角,发现他的坦诚,以至于对他的死感到可怜。读第三遍时,我忽然发觉我也是那个游离在别人故事之外居高临下发出评判的局外人。尽管莫尔索的结局是悲剧的,但可以借助他的荒谬经历做反向思考。
你可以做个“淡人”。
当下,“老鼠人”“淡淡的”等词在年轻人群体中引起共鸣,那种“淡淡的死感”,无论做什么都“淡淡的”没有心气儿。莫尔索也是这样的“淡人”——对任何事都有一种钝感,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大部分时候只用简短的“嗯”回复他人,不带任何感情。他喜欢观察别人,养老院守灵的老人、街道上的行人、自己的邻居都是鲜活的、富有细节的。他关注自然——风中海水的咸味、流云、田野的万籁作响。他利用嗅觉、视觉、听觉,甚至幻觉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
在如今内卷的现实情况下,或许你也想做个“淡人”,这是受欢迎的。首先,“淡人”情绪稳定,颇具松弛感,这样会让人觉得十分好相处。其次,他们期待感较低。各种竞赛、技能考试他们也参加,但是不求过程和结果,也许“裸考”,也许“擦边过”。但在外人看来,他们不争不抢,不会给自己压力。

《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 著
你也可以做个“俗人”。
尽管莫尔索表现得如此冷漠,但出乎意料的是,在他与玛丽的交往中,我窥见了他充沛的生命意识与激情,看见他的可爱之处、可取之处。莫尔索有做“俗人”的勇气,他坦然承认自己“薪水有限,无法为母亲提供优渥的赡养条件”所以把母亲送到养老院,最后也获得了养老院院长的理解和支持。
做个“俗人”在当下也有更多的意义。无论多么自命不凡,最终都要归于平凡的柴米油盐;无论生命中有多少波澜壮阔,我们最迷恋的,始终是包裹在烟火人世里那些平凡琐碎的温暖和感动。诸如“北大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做食堂阿姨”“清华大学毕业卖猪肉”这样的新闻,或许有人觉得“大材小用”,但即使你不期望自己成为“俗人”,也要容许别人做个“俗人”。在生存的褶皱里,尊严依然可以绽放。
但是,你一定不要做个局外人。
莫尔索这样的局外人结局注定是悲剧的。人是“社会性”动物,必定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是在人群沸腾中产生,个体不参与,社会就无法诞生,但是社会一旦形成就必然有各种规则和标准要求每个成员。而莫尔索对于法律、道德、情感、信仰、习俗的态度是漠然的,在他眼中没有一个人定的标准能束缚他。 书中社会不基于犯罪动机和事实而综合他的种种漠然行为给他定罪,而他说“是太阳让我杀了人”,两者都是荒谬的。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进入公众视野,明明在最懵懂纯真的年纪,为何这些人的犯罪事实令人震惊?其实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就像莫尔索一样。
或许我们都需要在“淡”与“俗”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保持观察者的清醒,又有参与者的热忱,做个置身事内的局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