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你书我说 寻访名著中的大美江苏(65)|“你书我说”,共奏江苏文化的古今交响——专家学者为本报融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09:31:00    

读《随园食单》,看袁枚如何用文人品格织就饮食风尚;赏《丛篁古木图》,看倪瓒如何以诗书画寄托孤高之志;赏青春版《牡丹亭》,看“百戏之祖”昆曲如何用创新之姿扮靓戏台……今年1月起,本报重磅推出“你书我说——寻访名著中的大美江苏”融媒体新闻专栏。专栏聚焦与江苏息息相关的文学名著、诗词书画、科学典籍、文人逸士等,深入发掘名作名人背后的江苏故事,于古韵今风中续写崭新篇章。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 杜鼎鼎 摄 视觉江苏供图


历时7个多月,“你书我说”专栏共发布65篇报道,文字稿件及短视频全媒体平台阅读量突破千万。近日,江南时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全方位、多视角地探讨专栏,共话专栏写作特色、传播亮点,共议江苏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举措,为主流媒体在当下借古开新传播江南文化贡献智慧。

小窗口广维度,视角开阔观照古今

“你书我说”专栏涉猎广泛,体大思精,对江苏文学作品、地方风物等分门别类展开叙述,既呈现江苏跨越时空的智慧纵深,又观照当下生活的现实肌理。

从淮盐之咸、香醋之酸、惠泉酒之醇的味蕾感受,到红楼宴、三国宴、东坡宴等名宴,漫谈江苏美食风味;聚焦昆曲、苏绣、南京云锦、宜兴紫砂等江苏代表性非遗的当下转化,展现江苏非遗的匠心守护、传承有道;细细述说、娓娓道来大运河江苏段、苏州园林、南京玄武湖、镇江西津渡等历史文化地标的前世今生;从造园理论专著《园冶》、笔记体百科全书《梦溪笔谈》到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新中国第一部大型中药工具书《中药大辞典》等专业性典籍,洞见江苏源远流长的理论科学与民间智慧……

《园冶》明刻本


“《江南时报》近年来始终立足办报宗旨,追踪时代发展,创设了许多叫好叫座的新颖专栏,‘你书我说’正是其中之一。纵观其容其貌、其神其韵,特色鲜明,特点夺目:一是精准定位,聚焦本土文化;二是注重品位,守护地方根脉。”江南文化学者张永祎告诉记者,从实际传播效果来看,这是一个立意高远、引人入胜且具有多重价值的优秀策划。

张永祎认为,专栏最大的亮点就是以书为媒、以人为本、以地为主。“专栏紧扣江苏的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江苏各地的诗词名著、人文地标、风土人情、地方史志、非遗传承、现代风貌等,将地方文化发掘、阅读推广以及人文形象塑造紧密结合起来,超越了一般的泛泛推荐。”

“专栏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纸媒与新媒、线上与线下等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现代网络的优势,同时又将传统经典文艺、故事激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衡正安表示,这为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阅读经典、了解经典、传承经典,了解江苏优秀文艺作品和地方物产,走出了一条新的传播路径,值得在全国推广。

小切入深穿透,阐发精神陶冶人心

衡正安认为,如果将传统文化简单地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传统物质形态大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衰败、淘汰。然而,精神的阐发往往是从“人性”“人心”出发的,二者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名著”“名艺”“名俗”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正是因为从“人心”和“人性”出发,具有现代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无锡是江南文化重镇,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了丰富的文学名著、历史典故,并与众多文化名人结缘,《江南时报》特地开设子专栏——“感受名著名作中的雅韵无锡”。

“专栏很有亮点和创意,切入角度很好,避免了文史传播的刻板说教,更注重趣味性、接受度,在‘润物细无声’中自然而然地传播文史知识,陶冶教化人们的心灵。”江南大学教授、吴文化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认为,专栏选择徐霞客、倪瓒、钱氏家族等历史名人,东林书院、惠山古镇、伯渎河等文化地标,阳羡茶、宜兴紫砂、无锡小笼包等地方名品作为无锡人文传播原点,选择精准,覆盖全面,辨识度高,特色鲜明。

东坡书院


专栏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无锡的历史文化底蕴。庄若江举例,东林书院是明代江南学术与舆论中心,也是无锡的历史地标和精神符号,东林文化承载了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内核;明代杰出旅行家徐霞客踏遍千山万水,创作出被誉为“千古奇书”的《徐霞客游记》,他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深刻影响了无锡,也形成了跨地域的影响力;倪瓒是无锡文人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极简淡雅”“逸笔草草”的画风,开启了文人画先河,其艺术成就与文人风骨不仅对画坛影响深远,也为无锡奠定了“书画之乡”的底蕴;无锡钱氏家族历代人才辈出,当代又走出了10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家风家训美名远播,是中国家族文化“诗书传家、科甲绵延”的典范……庄若江认为,这组对象的选择不仅多元,其意义也不止于无锡一地,对整个国家也具有普遍和广泛的意义。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是专栏从各角度、多领域数次剖析的经典。从《红楼梦》中的红楼佳肴、元宵花灯、昆曲演绎、中医药知识等,延展到当代红楼宴融合多种菜式的巧妙精致,秦淮灯会“一届比一届强”的绚烂多姿,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创作演出昆剧《林冲》的震撼回响,以及江苏高校突破技术难题为健康中国建设谋“良方”等亮点案例,专栏以古融新,生动出彩。

在发掘《红楼梦》原著魅力的阶段,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多次受访,阐析书本之中、文本以外的奥妙。“专栏将文学名著中的江苏元素提炼出来,作了归纳和总结,是一次具有开拓性、系统性的尝试。”他提议,“如果将报道中60多篇文章结集成书出版,一定会极具价值。”

小种子大可能,谱写文化传播新篇

汲取先人哲思,破解当代议题。主流媒体应当如何更好地挖掘江苏的名著、诗词等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人文传播的创新?

“《江南时报》一直都走在创新的路上。”张永祎说,接下来最关键的是要放大江苏“水韵”“人文”的特色,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紧扣“江河湖海”的文明密码,将长江、大运河、淮河、太湖等进行分门别类的栏目规划,以不同地域的水文化特点作为叙事主线,挖掘其因水而成、因水而兴的商贸精神、生态智慧、工程文明以及诗意栖居。二是可以跳出《红楼梦》《水浒传》等传统IP,引入《世说新语》《随园食单》《浮生六记》《镜花缘》等与民间风尚紧密联系的文本,让江苏的文化传播基于也超于“遗产陈列”,真正成为驱动当代地域文化发展的活态基因。

江苏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在这里,古代诞生了全国最多的状元、进士,当代走出了最多的院士、教授和大学校长,也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名著、诗词。“这些文化资源足以成为当下传播的内容依托。”庄若江说,此前,江苏出版了《江苏地方文化史(十三城市卷)》《江苏城市文化(系列丛书)》《江苏十三美》等书籍,但都局限于学术圈、文化圈,如何让其中的精华内容外化于大众,需要主流媒体的努力。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杜鼎鼎 摄 视觉江苏供图


庄若江认为,“内容吸引力+传播新手段=传播影响力”,在数字信息时代,媒体需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对经典文本进行解构与展呈,使之更符合年轻受众的接受习惯。例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的IP场景化再造,就是对“时空叙事”的新尝试。

未来,江苏如何更系统、更深入地推动基于经典文本和文化遗产的江苏故事讲述,持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衡正安提到,可以系统地将江苏的经典名著、优秀文艺、典型民俗、优秀故事进行梳理,按照设区市、项目类型或诞生时间分类,甚至可以将全国的经典文艺与省内资源结合起来,将品牌做大做强,为经典文学的当代传播作出江苏贡献。

江苏各地有许多与名著相关的建筑遗存,仅南京就有江南贡院、江宁织造博物馆等。苗怀明认为,江苏13市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可以联合起来共同挖掘、开发,既突出各市,又形成整体合力,实现共赢。

在《红楼梦》研究课程教学中,苗怀明常要求学生设计旅游路线并制作视频记录,让学生实地体验并理解名著与地理、历史的联系,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和互动感。“当前,各地对名著文化的开发往往以景区建设、主题公园等形式为主,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创意转化。”他认为,文旅行业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应当注重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感,旅游项目应当提供更加深入的文化体验,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名著背后的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参观。

苗怀明建议,江苏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敢于在新技术应用上踢出“临门一脚”,创造出更多具有江苏特色的文旅产品,从而提升文旅产业的文化深度和影响力。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姬传涛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