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山提出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8所,增加学位9000个。图为中山市南侨英才学校月山校区。 叶志文 摄

2021—2024年,中山新增学位超6.6万个。图为南区一学校学生在上课。 叶志文 摄

多年来,提升教育资源供给质量持续入选中山年度民生实事。图为朗晴小学的学生在户外活动。 叶志文 摄
2025年秋季学期,中山学位再度上新。据不完全统计,开学启用的一批新改扩建中小学,为中山带来了超万个新增学位。
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山规模空前的“学位扩张”也已来到新阶段。据统计,2021年—2024年,中山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超6.6万个。加上截至今年上半年的新增量,近5年来中山共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超7.6万个,平均每年增加超1.5万个。
在教育领域的巨量投入,成为影响中山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
中山是一座外来人口占比超过50%的人口净流入城市。过去十年,中山在应对各年龄段适龄入学高峰的结构性挑战的同时,又必须直面社会对教育资源的新需求——不再只是“有学上”,而是要“好上学”“上好学”。
学位供给体系变革,是人口迁徙与城市格局演变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命题。在从“人口流入”向“人才安居”过渡的新型城镇化阶段,优质学位供给对城市人才吸引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好上学”,是指学位在城市不同区域的优化配置;“上好学”,则是对教育软硬件质量提升的诉求。透过不断更新的学区地图与学位数据,人们在提问中山学位“够不够”的同时,更加关心未来中山学位“好不好”。
南方日报记者 廖瀚 廖冰莹
新常态
在校生5年增长超12万人
人口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资源供需的方向。
过去十年,常住人口(449.46万)仅排在全省第11位的中山,人口结构呈现两个特点:年轻化程度高,外来人口占比高。这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一方面,年轻的人口结构,带来了持续的生育预期:从2022年到2024年,中山连续三年新生儿数量保持在3.5万以上。
另一方面,外来人口占比超过50%,则意味着中山需要满足源源不断的落户、安家需求。两者相叠加,对中山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形成了供给压力。
据中山市统计年鉴,2020年,中山全市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为49.03万人;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至61.16万人。
5年时间,中山在校中小学学生人数增加超12万人。这使得过去几年里中山多数镇街存在公办学位供给紧张问题,每年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预警已经成为常态。
因此,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成为中山“十四五”期间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线。
多年来,提升教育资源供给质量持续入选中山年度民生实事。据中山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中山竣工验收公办中小学校14所;2022年,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8所;2023年,中山平稳完成义务教育招生12.7万人;2024年,完成7所中小学新改扩建……
2024年,中山小学在校生规模仍然保持增长,但增速已有所放缓。随着人口发展新常态的形成,中山2024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距2022年峰值数已减少超过3万人。持续多年的小学学位供给压力,已经逐步向初中、高中阶段转移。初、高中教育资源的扩张,成为今年及未来的“主线剧情”。
新趋势
全域覆盖,重点向潜力区域倾斜
2025年,中山提出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8所,增加学位9000个。随着秋季开学,新改扩建学校扩容效果兑现:横栏中学新教学楼新增学位1700个;中山市南侨英才学校月山校区可增加优质学位1800个;松苑中学新校区提供初中学位3000个……
新改扩建学校的区域分布,取决于人口增长规律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全域布局,以实现区域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动态平衡。
8月27日,位于马鞍岛的中山市翠雅学校启用,首届开设6个初中教学班,面向初一招生300人。
作为中山市翠亨新区(南朗街道)首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建筑面积达3.4万平方米,显然具有更大学位容量。但在短期内“不满容”的需求下仍然落地翠亨新区,体现了中山教育资源扩张的倾斜。
在“强心战略”和“向湾图强”的战略下,近年来中山新建学校主要落向中心城区与东部板块,以岐江新城、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最密集。这些区域未必是当前的人口密集区,却是未来产业导入与人才流入的主要载体。
相比之下,中山西北部镇街的学位需求更为直接与迫切。
以小榄镇为例,该镇是广东省教育强镇,拥有中小学校50所。但在合并东升镇后,其常住人口超78万,公办学位供给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近年来,小榄镇累计投入超5亿元,通过新建、扩建、改建和“民转公”等方式增加公办学位超1.8万个,以解决“上学难”问题。
在中山北部镇街,教育资源则一直是区域发展短板。近年来,该区域迎来优质学位“大扩容”。南头镇推进初级中学扩建项目,规划新增学位1400个;东凤二中于2024年8月动工进行整体原址重建,建成后增加学位约1320个。
新内涵
向“好用、优质、未来化”看齐
在新改扩建的多种“扩容”模式中,新建学校往往代表了优质学区与学位的倾斜,也是中山城市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9月1日,备受关注的松苑中学新校区迎来开学时刻。该校位于东区街道长江北路东侧,为高标准信息化全寄宿初级中学。驱车驶过长江北路,可以看见该校区的中山首个架空田径运动场。未来,松苑中学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将在这所学校就读。
一所高标准的现代化校园,成为岐江新城的发展新地标。
近年来,中山不断刷新公办学校项目单笔投入纪录,这些投入大多集中在高中学校。2022年,投资8.8亿元的烟洲中学和投资超7亿元的永安中学同时启用,新增了超8500个优质学位。
当前,在翠亨新区马鞍岛上,中山近二十年来单笔投入最高的公办学校项目——香山中学正在施工。这些项目,已经成为镇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砝码。
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老城区或镇街中心,则更加普遍采用原址重建或扩建的模式,在不改变服务半径的情况下,增加老牌学校的学位容量。
在小榄镇东升片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长期突出。在2024年“慈善万人行”活动中,小榄社会各界为利生小学扩建教学楼项目筹款超过2825万元。学校负责人介绍,以往新生一般只能安排两三个班,今年9月开学,一年级就设置了6个班,大大缓解了多年来学校学位紧张和附近儿童入学难等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各镇街采取最合适的建设方式,把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建设质量上,新学校不仅要“够用”,更要向“好用、优质、未来化”看齐,为现代化教育模式的实施提供了硬件基础。
■观察
“建校潮”背后的城市引力战
近年来中山小学招生人数屡创新高,呈现“招生人数显著高于适龄出生人口”的现象。
以2023年为例,该年度中山小学入学招生人数为7.36万人。这一数字高于2016年(4.45万人)和2017年(5.93万人)中山出生人口的平均水平。
可见,中山在中小学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显著“虹吸”了适龄学生。不管是省外来中山务工人员还是湾区“候鸟”,让子女在中山上学都是一个优先选择。
历年来,中山市高考成绩、本科录取率均排全省前列。优质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中山打造人才友好城市、吸引人才安家落户的重要砝码。
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山提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推进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
从2021年到2024年,中山全市完成公办中小学建设项目66个。2025年上半年,中山已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9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05万个。从中心城区到东部镇街,中山仍有一批公办、民办中小学在建设与规划之中。
这场跨越“十四五”的“建校潮”,是一场“有规划、有质量、有品牌”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增加了适龄公办中小学的学位数量,更重塑和优化了中山教育资源版图。
2024年起,中山将集团化办学的重点逐步向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转移。越来越多的乡镇学校得以与城区名校“联姻”,共享教育资源,共同提升教育质量。通过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中山市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促进了城乡教育的深度融合。
通过因地制宜改扩建中小学,让生活在城市不同区域的适龄人口都能“好上学”,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通过新建地标性现代化校园,增加更多“上好学”的软硬件。
中山“十四五”教育资源
供给扩容提质成效
2021-2024年,中山全市完成公办中小学建设项目66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项目60个,普通高中建设项目4个。
2021-2024年,中山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超6.6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位5.5万个,高中阶段学位1.1万个。
2025年上半年,中山已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9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05万个
2025年,中山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预算安排近100亿元,较上年增长超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