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经济数据4月16日发布,一条关键指标尤为引人注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增速不仅快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更比2024年全年显著回升。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民营经济在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共振下迸发的强劲动能,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民营经济的韧性,首先体现在其投资与生产的同步回暖上。一季度,民间投资由上年全年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0.4%,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高达9.7%,基础设施领域民间投资增长9.3%,均显著高于行业均值。这一转变,既得益于中央“两新”“两重”政策的精准发力,如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电、通讯器材等零售额增长超19%,也源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土壤。以湖北为例,通过“免申即享”政策简化补贴流程,创新实施万企万亿技改行动,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热情。
民营经济的活力正加速向创新领域延伸。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民用航空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频频由民营企业主导。数据显示,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增长5.8%,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56.8%,其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效率可见一斑。这种“创新—市场”的双向赋能,不仅重塑了产业链价值分配格局,更为中国经济培育了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正从“跟跑者”转变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成为技术迭代的核心推动力。
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效应,进一步释放了民营经济的潜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其中民营企业贡献的通讯器材、文化办公用品等升级类消费增速均超20%,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回升至50.5%,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景气区间,反映出市场预期的持续改善。这种改善,既源于“促消费—稳就业—增收入”政策链条的贯通,其中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6%,也得益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加码,如北京等地推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压力。
当然,民营经济的活力释放仍需突破结构性瓶颈。部分传统行业仍面临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的压力,国际供应链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增加了外部风险。但中国经济的破题之道,恰恰在于将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转化为全局性增长动能。一方面,需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例如在新能源、数据要素等领域探索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另一方面,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全链条支持体系,让民营企业敢闯“无人区”。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跨国企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马晓白所说,在我国,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从经营主体数量来看,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000多万户增至2024年5月的5500多万户,民营经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作用更加凸显。
回望一季度经济“成绩单”,7.3%的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速或许只是一个微观切片,但其折射的却是中国经济的深层变革。当民营企业从政策受益者转变为创新主力军,当市场活力与制度优势形成合力,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便有了最坚实的底座。这种韧性,既是对短期挑战的从容应对,更是对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坚定奔赴。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江汉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