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人口数据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国家发展的脉络与走向。2025 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组数据,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2024 年末全国人口 140828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139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954 万人,出生率为 6.77‰;死亡人口 1093 万人,死亡率为 7.76‰;自然增长率为 -0.99‰ 。其实,我国人口负增长的苗头早在 2022 年就已初现端倪,如今数据再度坐实,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人口大挑战,已然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

面对人口负增长的紧迫形势,国家率先打出的 “王牌” 便是催生。过去几年间,各地催生政策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是花样翻新、煞费苦心。生二胎可适当降低家庭购房首付,生二孩、三孩给予几千元补助,还有延长产假、提供托育服务等,地方政府为了提升生育率,使出了浑身解数,补贴、假期、优惠等一应俱全,仿佛构建了一座 “催生政策大厦”。

然而,现实却给了这些政策一记沉重的耳光,效果不尽如人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犹如鸿沟。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剖析。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诚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言:“人的一切行为背后,都有目的。” 如今生孩子这件事,早已不是简单的添丁进口,而是被赋予了诸多复杂因素。年轻人在做生育决策时,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涌现出一连串的灵魂拷问:经济状况是否稳定,能否承担养育孩子的高昂成本?现有的住房空间是否足够,要不要换更大的房子?生育期间,工作会不会受到影响,职业发展的道路是否会因此受阻?孩子出生后,谁来照顾,自己带还是请保姆,托班又是否靠谱?教育资源能否跟上,孩子能否接受优质教育?

生育,不再是单一的决定,而演变成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选择题。只要前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阻碍,后续的生育计划便极有可能搁浅。就拿北京那位 95 后妈妈来说,生娃后,她的生活完全被孩子占据,每天不是忙于带娃,就是奔波在寻找保姆、托班的路上。丈夫工作繁忙,无暇分身,父母身体欠佳,难以施以援手,育儿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她一人柔弱的肩头。更让她陷入绝望的是,将孩子送进早教中心,每月竟需支付五六千的高额学费,而她自己的工资还不及这个数字。如此沉重的经济与精力负担,让她无奈感慨:“不是不想生,是根本撑不起。”

此外,当下流行的 “丧偶式育儿” 现象,也是打击生育意愿的一大 “元凶”。所谓 “丧偶式育儿”,指的是孩子出生后,父亲仿佛从育儿场景中 “消失”,照顾孩子的责任几乎全由母亲独自承担。这种失衡的育儿模式,不仅让母亲身心俱疲,从心理层面看,还与 “习得性无助” 紧密相关。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实验表明,当个体反复努力却得不到积极回应时,便会逐渐丧失继续努力的动力。在育儿过程中,若母亲长期独自奋战,多次寻求帮助却无果,久而久之,她们对生育的热情与意愿也会被消磨殆尽。
政策的力量是不是就毫无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全国 23 个省市都在积极探索生育补贴政策的发放方式,许多地方更是真金白银地投入其中。四川攀枝花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早在 2021 年,攀枝花就出台了生育补贴计划,只要是当地户籍,二胎、三胎家庭,每月每孩发放 500 元,直至孩子年满 3 周岁。同时,攀枝花还大力发展配套服务,托育机构数量达到 122 家,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高达 91.6%。在吸引人才方面,攀枝花也制定了颇具吸引力的政策,致力于打造生育友好型城市。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 年末,攀枝花市常住人口为 122.3 万人,较上年度增加 0.5 万人,人口增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并且实现了人口连续四年正增长。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攀枝花的成功经验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复制。因为每个城市的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活成本都千差万别。攀枝花或许是众多城市中的幸运儿,但全国又有多少城市能具备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呢?这无疑只是一个 “幸存者偏差” 的个例。
在发现单纯的催生政策效果不佳后,国家迅速调整战略方向,打出了新的 “组合拳”—— 减少死亡人数。毕竟,在当前出生人口难以快速提升的情况下,死亡人数的增加无疑会加剧人口负增长的态势,所以降低死亡率成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举措。

回顾从去年到今年的社会新闻,不难发现,不少年纪轻轻的人不幸离世,歌手方大同以及一些网红的早逝令人惋惜,他们大多处于 30 多岁、40 岁的青壮年时期。国家年初发布的减肥食谱,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众所周知,肥胖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给身体带来沉重负担,而年轻人的死亡原因大多与疾病相关。正所谓 “病从口入”,即便身材不胖,但如果饮食不健康,同样容易生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便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这份减肥食谱并非单纯地倡导减肥,其核心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建立健康、多样化的饮食习惯,这样既能预防肥胖,更重要的是能降低患病风险,减少死亡几率。
除了饮食健康方面的引导,2025 年,国家在医疗保障领域也动作频频。扩大居民医保覆盖范围,人均财政补贴增加 30 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增加 5 元。国家期望通过这些财政投入和制度优化,全方位提升全民的健康福祉,从根源上减少因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

从人口数据的变化,到催生政策的尝试,再到如今关注降低死亡率,国家在应对人口负增长问题上,一直在积极探索、不断调整策略。方向已然明确,但要将政策的热度切实转化为百姓生活中的温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一项政策的实施,都需要关注到每一个细微之处,从年轻人的生育顾虑,到老年人的健康保障,从大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到小城市的发展机遇,都需要通盘考虑、精准施策。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