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小红书取消“大小周”及竞业限制,“大公司病”能否根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1:05:00    

4月24日,小红书宣布从5月1日起,取消“大小周”和竞业限制。前者是长期以来被许多互联网企业用于提升人效、压缩项目周期的隔周单休制度;后者则原本是防止企业核心机密被泄露的保护协议。

然而在行业愈发“内卷”的背景下,大厂员工苦“过长工作时间”“滥用竞业协议现象”等问题久矣。业内专家认为,去互联网企业“公司病”有利于用工制度的合理化和合法化,互联网行业新一轮组织变革的时机悄然到来。

小红书一举砍掉两大顽疾

4月24日,小红书发布全员信,主要明确两项人事制度调整:一是取消隔周周六工作的安排;二是取消竞业,不新增现金或期权竞业,原有的现金和期权竞业将全部释放。

在互联网行业内,人们将一周上六天班、次周上五天班的单双休循环工作制度称为“大小周”。尽管此前有很多企业采用这种工作制度,但近年来,也有不少企业宣布取消“大小周”。2021年,快手宣布自当年7月1日起全面取消大小周制度,并明确员工需按需申请加班并支付加班工资。随后,字节跳动也于同年7月发布通知,自8月起改为系统自主申请加班制度。2022年6月,得物也宣布取消这一工作制度。

而“竞业协议”是更核心的互联网企业惯例。其目的是,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禁止劳动者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同时兼职于与其所在单位有业务竞争的单位,或禁止他们在原单位离职后一段时间内从业于与原单位有业务竞争的单位。

但对于从业者来说,通过化名等方式跳槽进入新企业也是惯例之一。“我工作6年,换了4个化名。”一名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告诉记者,过度使用竞业协议的公司十分普遍,很多人为规避风险,都会选择化名入职新公司。

“大公司病”源于高强度内卷竞争

2020年前,国内互联网科技企业高速发展,且处于以抢占用户和市场、排除同类竞争对手的高度竞争期。一方面,向内要求“强执行、高绩效”的文化盛行,强制要求员工延长工作时间;另一方面,限制核心员工被竞争对手“挖墙脚”的竞业协议,也成为强化竞争壁垒的手段之一。

记者注意到,字节跳动是较早实行“大小周”的公司,而后引得众多互联网公司效仿。与此同时,互联网公司员工猝死新闻层出不穷。近日有消息称,在线教育平台猿辅导武汉公司一员工疑似在公司猝死。4月25日,猿辅导就此回应称该员工发生意外期间,当日所在团队没有安排加班,但对死者家属指控的死者在办公场所猝死,并未做出正面回应。

如此表态,无法平息外界质疑。一方面,多名猿辅导员工对外爆料,称经常从晚上10点干到早上6点,单日工作超过14个小时;另一方面,网友们认为,该公司声称没安排加班,将“自愿加班”责任推向员工,属推卸责任。

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我国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小红书取消“大小周”的动作,也是一种必然。某互联网大厂的员工对记者表示,除了与劳资关系相关的一系列外部监管,她感觉相比几年前,加班能带来的真正增效已明显减少,“如果实际成效有限,那不如用加班时间来更多平衡工作和生活”。

警惕“名义取消”加班制度

截至目前,互联网人对取消“大小周”的态度,仍有不小争议。记者调查发现,反对声浪主要集中于薪酬体系依赖。

“取消后年收入可能减少近10万元,相当于损失两个多月工资。”有头部电商平台员工坦言。这种“用时间换金钱”的薪酬模式,在互联网行业具有一定普遍性,加班费通常占部分员工总收入的12%至15%。

“部分员工表面抵制‘大小周’的背后是制度性焦虑。”有人力资源专家向记者表示,这反映出行业内普遍存在的薪酬体系缺陷——劳动者权益保障过度依赖超时劳动的经济补偿,这种机制已异化出“表演式加班”等职场畸形现象,员工为获取加班费刻意延长无效工时,企业为控制人力成本放任低效运转。

上述专家同时表示,管理者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不应该把压力简单地转移给员工,而要优化管理效能,通过科学绩效考核重构收入分配体系。

监管层面也需警惕企业名义上取消“大小周”后以“隐性加班”变相侵权。有互联网企业员工坦言,“如果只是表面双休,实际让人居家办公。加班没少,加班补贴还没了。”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李正国建议,应将非工作时间线上办公纳入加班范畴,企业要建立休假反馈机制,定期向工会及劳动部门报告休假执行情况,将休假落实率纳入管理者考核指标。

而对于竞业协议,“具有合理性,但要谨防滥用。”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总体来说取消竞业限制,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公司组织制度文化逐渐从“增长至上”向“以人为本”的回归。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鹿杨,袁璐